Kagawa, Toyohiko 贺川丰彦(1888-1960)

  日本基督教社会工作者兼作家,协助组织工会,废除贫民窖,著作甚多,是非战主义者。

Kahler, Martin 客勒尔(1835-1912)

  德神学家,欲以称人为义之信为基础,阐释所有的基督教神学。其最大贡献之一,为分辨历史事实上的耶稣(即生平确实可考者)与历史意义上的耶稣(即基督教会在历史过程中所宣扬之基督)。

Kantianism 康德主义

  康德的哲学思想。参“康德”条。

Kant, Immanuel 康德(1724-1814)

  德国名哲学家,谓理性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认神及不朽的存在。可是,道德应当以神为先决条件,而且成为“绝对命令”(即良心至上的道德律),他说:“大家均认为当做之事,就是人人所当做之事”;“所以所作所为,无论对人对己,都当以此为目的,而非仅作为方法用”。其所著《纯理性批判》一书,在哲学、伦理学与神学方面均影响宏大。

Ka?semann, Ernst 盖士曼(1906- )

  德国现代新约学者。

Kempis, Thomas A? 肯培多马(1380-1471)

  为德国奥古斯丁派修道士,名著《效法基督》之作者,该书曾译为许多国文字。其名字乃取自其诞生地,德国肯培城。年届十九入修道院,终身为修士。(参 Thomas A? Kempis 条)

Kenoticism 虚己说

  此字源出于希腊字 Kenosis,意思是“倒空”(自我)(用于腓立比书二6-7),涉及许多与基督论有关的学说,内容是说到神在道成肉身之基督内的状态。虽然此名词在许多教父的著作中被发现,并且成了十七世纪信义宗神学教授杜宾根与吉尔森之间争议的关键点,但是虚己说却于十九世纪中叶经常与一群德国神学家连在一起,如:G. Thomassius(1802-1875), F. H. R., von Frank(1827-1894)与 W. F. Gess(1819-1891),并且也于十九世纪末廿世纪初经常与一群英国的神学家有关,如:Charles Core, 马金多须,Frank Weston(1871-1924), P. T. Forsyth 与 O. C. Quick(1885-1944)。

  德国虚己派人士所主张的倒空自我的观念,超越了一般所说神人自愿自我限制其神性(吉尔森一派的立场)的范围之外。相反的,他们却相信神的道(Logos)在道成肉身的行动中限制自己。事实是有许多不同的说法。Thomassius 将形而上的属性(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与道德上的属性(爱、圣洁)分开,说道(Logos)放弃了前者,却仍保留后者。但德国其他的虚己派人士(Frank 与 Gess)则持更为激进的立场,他们剥夺了耶稣一切属神的特质,并且质疑“道成肉身”一词。

  英国的虚己派则较具明确的处理方针。虽然经常谴责虚己说的发展,仅仅是一种藉着承认人类可能不了解耶稣,而来顺应批判圣经之结果的一种手段,但更坦白一点地说,英国的虚己派人士乃是在更以历史来解释福音的冲击下所得到的一项结论,即传统的基督论并未公正的判断耶稣身为人子的生活。是福音记录了为人的耶稣以及祂有限的意识;因此,英国的虚己派人士主张强硬的幻影派教义传统。在个别的虚己派人士中,对于神的倒空自我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一般说来都是强调神谦卑的美德,而不是强调对其行动作精确、形而上的解说。

  虚己说目前的状况很难加以评估。因为一方面虽然虚己说在保守的基督徒中间,不是表达道成肉身之性质最普遍的方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英国虚己派人士的主要论文却都被并入现代福音派的基督论中。而且虽然现今已普遍肯定耶稣受试探、祂的独身(好像反对成双成对)、意识与来自十字架遭离弃的深沉哀愁的事实,但在十九世纪时,这些却经常被视为虚己派人士所发明的异端邪说。另一方面,现代福音派也有理由怀疑任何有关道成肉身之过程的形而上的推测,并且他们也认为使用虚己的说法几乎经常招致这样的推测。

Kepler, Johann 克普勒(1571-1630)

  德国天文学家,现代天文学的先驱。他利用新柏拉图派神秘思想,发现三个星球移动的定理。虽然他接受圣经和传统信仰,但他对自然的理解基本上是属于泛神论的,他认为世界是上帝自身的表现,太阳就是上帝的形像。

Kerygma 福音信息

  指传讲基督教福音之内容,以呼召人悔改信主。达德认为此乃初代教会所传扬的信息,与一般教训不同。此信息乃旧约预言的应验,新时代与基督已经来临;基督生为大卫之后裔;祂按圣经所说为救赎我们脱离此现今的世代而死、埋葬了,又按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祂升上高天,坐在神的右边为神之子,并为活人与死人的主;祂要再来审判人,为人之救主。

Keswick 凯锡克

  英国湖泊区一小镇,自一八七五年起,教会每年在此举行灵修会,不分宗派,也是福音派,目的在加深基督徒的灵命。近来在美国加拿大也举行同类型的凯锡克会议。

Keswick Convention 凯锡克培灵会

  由一八七五年慕迪散基的复兴会而发起之每年一次在英凯锡克湖区福音派培灵会,当时为主教哈德福巴特斯培主持。

  该会主旨在于祈祷、圣经研究、讲道,特别着重海外宣道。此运动之目的在于追求“实践的圣洁”,其标语为“在耶稣基督里皆为一”。每年出版大量书刊及凯锡克年报,及《信仰与生活》(始自1879年)。赞助者多来自改革宗传统之基督徒,特别为福音派的圣公会信者。

Keys of Kingdom of Heaven 天国之钥

  是教会元首基督所赐给祂的教会职员的有关教会行政与惩戒条例的权柄(太十六19,十八17-18;韦敏斯德公认信条三十章一、二)。

Keys, Power of the 钥匙权

  乃罗马教会所主张之权,为教皇所掌,赦罪与否由教皇随意而为,此种观念乃根据太十六19。

Kierkegaard, Sren Aabye 齐克果(1813-1855)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齐克果可以称为存在主义之父。他有意地反对黑格尔的哲学,强调个人自决的角色,以及在具体、有限存在的疆界里主动参与真理。真理必须“对我个人”是真实的。从宗教的角度来看,他视自己写作的目的在显示作一个基督徒的意义为何。这与当时丹麦国立教会“挂名的基督徒”是截然不同的。从神学的角度来看,他拒斥过分理智化的信仰概念,并且广泛地反映道德抉择的角色,与所谓超越其上的信心阶段。

  齐克果生于哥本哈根,并在此受教育。以下有三组的事件或关系,对了解他的作品特别重要。

  1. 他生长在专制的父亲阴影下。父亲米凯(Mikael)为罪恶感所困,相信自己在儿童时期咒诅上帝的行为永不得赦免。所以他以过高的标准要求齐克果学业成功,齐克果在这种责任、焦虑与罪恶阴郁的气氛下,尽其所能地取悦他的父亲。但当他发现父亲并非是一个过去他所认为道德高尚的人时,他感到十分震惊;他父亲在他心目中的权威形象破灭,他开始去寻找何为生活,及何为自己生命的意义。有一段时期,他经历道德上的堕落,但自我的发现引导他进入悔改与信心更进一步的经验中。
  2. 齐克果重新开始他的研究,并在路德宗教会任牧职,其时他与维真奥森(Regine Olsen)已坠入爱河。但当他们订婚不久,他被一种全然的无价值感所充满,他这种感觉迫使他要解除婚约,并辞去路德会牧师之职;他以神要亚伯拉罕献以撒来解释他的“牺牲”未婚妻维真,因为亚伯拉罕要杀应许之子在某个层次上来说似乎是矛盾的,而且是伦理上悬而未决的难题。然而神的呼召却超越似乎是理性的与道德的水准之上,对他而言,解除婚约正符合真正门徒生活的孤单以及违反常情的方式。
  3. 齐克果从此过着隐退的生活。他开始大量地写作,在他逝世前的十二年里完成二十几部书。然而,第三件事,使他更加沮丧。齐克果攻击讽刺性报纸《海盗》(The Corsair)的水准低,而此报却成功地回敬齐克果,使他成为公众的笑柄。其毁灭性的讽刺画使他成为丹麦的笑料。他将此解释为真实基督徒顺从的代价,并且将此与丹麦教会“挂名基督徒”易与人相处,但却为虚伪的信仰作一对比。

个人主义

  齐克果的生活,似乎发动了真实个体第一手的信仰,与虚伪地接受二手价值的强烈对比,齐克果从宗教的角度来看此对比。他写道:“所有最具破坏性的规避,就是躲在人群之中,以尝试逃避上帝的鉴察……尝试远离,使自己不个别地听见神的声音”(语见《清心是愿意一件事》,Purity of Heart is to Will One Thing, London, 1961, p.163)。

  他继续写道:“每一个人应该个别地向上帝交帐,说明一切。”在现代世俗化的存在主义中,此一原则已成为一个非常负面的原则,这个溯自尼采以至卡缪沙特已清楚看出。他们所了解的真实的存在(实存),就是扬弃西方中产阶级的习俗与其预先期待的角色。但齐克果的批判,乃是直接指向那些只接受二手价值的基督徒的信仰宣告。“基督教因着扩张而被废除─就是被这数以百万计的挂名基督徒给破坏了”(《对“基督教国家”的攻击》,Attack upon 'Christendom', 1944, p.237)。例如,所谓“基督教”国家的情况,就是“这些数百万人机灵地计算,要使神的头脑混乱,以致于无法发现自己被欺蒙,竟然没有一个单独的基督徒”(同书,p.127)。在信仰的历险中,个人要单独站立在神面前。齐克果为他自己的墓志铭所选的,仅有一词:“那个个体”(那个人,That individual)。他为他的个体主义付上了代价。他离教会而孤立,他的信仰到处可见苦闷的怀疑,可是他视此为信仰真实性的标记。

参与及主观

  若想被动地从他人获取真理,简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若想把真理据为己有,还必须包括在个人主观方面主动地与真理契合。这对齐克果的立场是很重要的,“每个人有仅于此的结果,并未拥有真理,因为他没有方法”(《反讽的观念》,The Concept of Irony, 1966, p.340)。主动地参与抉择、奋斗与反应是齐克果所谓的“成为主体的工作”。主体性,在他用此字眼时,并非指独断地高举个人的意见一事于客观证据的主张。他定义主体性为“成为敏锐的‘我’,而非成为愚钝的第三者”(《日志》, Jounals, 1938, p.533)。“客体性的重点在所说为何;主体性的重点在如何说……因此主体性成为真理”(《结束非科学性的后记》,Concluding Unscientific Postscript, 1941, p.181)。

有限与间接沟通

  齐克果讽刺地称黑格尔的哲学为“这系统”(the System)。他攻击黑格尔主张,实际上,现实可视为“永恒、神圣、以神为中心的”,事实上哲学家“只是一个可怜存在的人,对计划永恒,不管永恒地、神圣地或以神为中心地皆无能为力”(同书,页190)。齐克果并未随从世俗的存在主义者,在实际上将真理降低为某项“观点”的地步;但他却坚持真理的沟通是以间接或辩证性的方式进行。真理并不是像一个东西放在盘子上,如同它能被缩减放在一包裹内一样。在齐克果早期匿名的著作里,留给读者在互相竞争的观点中自行判断,这一来真理就透过挣扎、参与及抉择被人了解。坐在舒服的安乐椅上不能看见真理,真理座落在超越人类有限疆界的某处。“真理在这人口中或在那人口中就变成不是真理了”(同书,页181)。

Kingdom of Glory 荣耀的国度

  神未来的国度乃是绝对完全,毫无罪恶的国,要在基督二次降临时树立,圣徒要与基督同在此国中掌权。

Kingdom of God 神国

  根据新约圣经,神国是自信徒的心里开始的(路十七21),但至终要盖过天地(太十三章)。神国是不属这世界的(约十八36),远在万事万物之上。有时教会亦称作神国,但神国远比地上任何组织都大。

Kingdom of Grace 恩典的国度

  基督现在所治理祂蒙救赎的百姓,属灵的以色列民。

Kingdom of Heaven 天国

  根据马太福音所说,天国就是神国(参五3,十三31,十九14等,和马可福音中的相关经节)。马太使用“天国”一词达三十次之多。

Kingdom of Power 能力的国

  基督为中保为祂教会的益处治理全宇宙(弗一20-23),藉神护理一切将要成的事,并包括一切在道德方面的责任。

King James Bible or Version 英王雅各译本圣经

  是英王雅各一世,召集神学家开会所作的圣经译本,一六一一年出版,名曰《钦定本》,较校正本、美国标准本、校定标准本、或新英格兰圣经更为正确。教会皆奉为权威,纷纷采用。该译本文笔优美,富韵律,影响欧洲文学、文化与宗教甚深。起初还加刊伪经部分,现代版已省略。

King, Martin Luther 金恩

  美黑人牧师,一九六四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倡非暴力斗争,以求种族平等。但他自己却死于暴力之下。

Kings, Divine Right of 君权神授

  此种主义谓王之职位是为神所任命,故臣民无监督之权。持此主义者视立宪政体为危险并反对神权。

Kingship of Christ 基督的王权

  基督任君王的职分,在于克服我们,使我们归向祂,又治理保护我们,并且把祂的和我们的一切仇敌,或抵挡或打败了。

Kingsley, Charles 金斯黎(1819-1875)

  一八四四年为英国安立甘教会的牧师、作家、兼社会改革者,曾在英格兰发起基督教社会运动。金氏小说与社会问题有关者为 Westward Ho 等。

Knights Templars 圣殿武士团

  是于一一一八年所创立之军团,为保护至耶路撒冷并巴勒斯坦其他圣迹之朝圣客,入团者立誓贞节,服从及愿受贫苦,住在耶路撒冷所罗门之圣殿基址上,故名为圣殿武士团。他们身穿白麻布外罩,左肩有一红十字。该团于一三一二年被法国维也纳议会废除。

Knox, John 诺克斯约翰(1505-1572)

  苏格兰首要的复原教改革家。曾在日内瓦受教于加尔文约翰门下,使苏格兰教会成为长老派。他曾为抗罗宗主义而从事生动而长久的著述与传讲事工。在圣安得烈城堡讲道,与在法国被缚十九个月之后,诺克斯为一英国教会的牧师(1549-1554)。后于一五五五~五九年逃至欧洲大陆,居住于日内瓦,受瑞士改教家,尤其是加尔文之影响。诺氏于一五五九年回苏格兰,在爱丁堡圣吉尔教会讲道,并为建立改革宗教不遗余力。有时与女皇玛丽起直接冲突,他大胆攻击玛丽皇后,曾被勒令不准传道。玛丽皇后于一五六七年退位后,诺克斯在新王雅各六世加冕礼上讲道。他的讲道大有能力,而且坚贞不屈,伊利莎白女王的大使形容他说,他在一小时内就能供应到我们里面的生命,较五百只喇叭在我们耳边大吹大擂还多。

  诺克斯深知他蒙召主要是为讲道,不是要作一个有学问的神学家。他工作的特殊性格乃在“吹走牧者的号角”。虽然如此,他的文学著述也是惊人的,完成六大卷的著作。

  诺克斯的神学是抗罗宗的。指导他思想内容的原则乃是“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即圣经乃是我们教义的唯一权威。诺克斯以前曾受过路德著作的影响,他早期坚信唯独因信称义。他的神学在根基上是属加尔文主义的。于一五五九年有加尔文的吩咐,诺克斯写了他学术性神学著作《预定论》,全书约十七万字。在本书中,诺氏严谨地追随加尔文与比莎的方式,教导神主权地拣选一些人得救,任凭一些人灭亡,并坚称人得救完全出于恩典。于一五六○年诺克斯与其他人士共同著述《苏格兰信条》(Scots Confession),此乃苏格兰教会承认的基础,直至韦敏斯德信条(1647)之完成。苏格兰信条所著名的,乃在于集中于基督的工作,并其题旨的多元性,同时也表显属灵价值及温暖。

  诺克斯为教会崇拜制定《教导手册》(Book of Discipline)。唯独圣经的原则也见于他的崇拜神学中,根据改教家诺克斯的看法,圣经解释与讲道乃真正崇拜的中心。当他于一五五一年在英格兰的时候,诺克斯将此原则与共同祈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合而为一。诺克斯对圣餐的见解与加尔文和布舍相同:基督的临在是属灵的,而且只凭信心领受。在《第一教导书》(First Book of Discipline)的指引下,教会的行政并非完全是长老制的,但长老制的概念乃在雏型阶段。

  此苏格兰宗教改革家对宗教改革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他对教会与政府之关系的概念。他认为教会与政府包括在同一社区之内,诺克斯所见到的,乃是旧约的神权政治是作为善良民事政府的典范。

  在宗教改革时期,君主的宗教乃是人民的宗教。因此,诺克斯不断地与天主教逼迫抗罗宗人士的皇后争战。诺克斯看见在古代以色列人可成为神百姓的权利,所以当政府与圣经最高律法相背时,则反抗政府权威。他至终仍教导说,基督徒一定要推翻拜偶像的君主(即罗马天主教),正如以色列人推翻拜偶像的君王一样。诺克斯坚信当时的国立宗教,与为圣经所指导的个人权利是不能共存的。无论如何,他的教训对宗教自由的发展给予莫大的推动力。

  虽然诺克斯反对教会与政府的工作有任何牵涉,但他有一清晰的社会见解。他说到每一个基督徒都有责任照顾贫者,而且他也创设一个制度,使每个教会要为需要者,并为儿童,不拘贫富都要有所供应。虽然如此,诺克斯本人却并非一社会改革者,他也不是这样的赞成民主。

  诺克斯在崇拜的观点上可以说是清教徒主义,并是“规范原则”的祖先。他不同意暴虐政府的权利的教义,成为后来长老会与法国的胡格诺派所发展的教会与政府的教义提供了线索。人完全依靠神恩的意义,乃是整个历史中改革宗教会家庭生活的中心。

Koine 通行语

  新约时代最通行的希腊口语,特点是简单、明了、直接。

Koinonia 团契、交通

  此为新约中之希腊文名词的英文音译,通常译作“团契、交通”(fellowship),为普世教会的神学所共同使用,特别是用在罗马天主教与安立甘教会人士的辩论中。它表明了安立甘─罗马天主教国际委员会论到圣餐、牧职与封立,以及教会中之权威的共同声明的根本重要概念(最终报告,伦敦,1982年)。它的意义接近“相通”(communion),是各个基督徒或基督徒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因他们都加入同一个实体而发生。“彼此相交必须藉着我们在基督里与神的相交而达到”。因此它就成了了解教会特质的审核模式,而它在新约中的情形却不是如此。这名词的流通(其意义经常有或多或少的变动),证明了教会普遍的观念是“神秘的”进入教会,而非从制度上或社交性的进入教会。在东正教会中,则是用概念多少相同的教会联合(sobornost)来表达。

Koran, The 可兰经

  为回教徒之圣经,极受敬重,书甚小,尚不如新约圣经大。内含一一四段,是穆罕默德所著,穆氏死后十五年始装置如现今形状。该书全体是讲道口吻,其大部分乃为仪式祈祷之用。

Ku?ng, Hans 龚汉思(1928- )

  瑞士罗马天主教神学家,曾于一九六○年以来执教于杜宾根大学。龚氏的神学作品特别强调三方面:护教学、教会联合运动,与天主教内的改革。他认为出身为一神学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现代神学的一切来源,向现今世界提供基督教福音为可靠的与适切的信息;尤其是在他的著作《作一基督徒》(On Being a Christian)中,他称之为“基督教信仰的小纲领”,但在其神学的重点上,却企图达到广大的读者群,龚氏在此书中详解以历史的耶稣为中心之基督教的特性,并与现代严肃的理性,以及现代人的热望与成就相合无间。耶稣被提供出来作为一位真人,使世人真能过一个属人的生活。龚氏的护教作品再进一步就是在探讨神之实有与死后生命的问题。

  龚氏对教会联合运动的关心要回溯到他最初的作品,就是将抗罗宗与天主教的因信称义,企图藉比较天特总会的教训的方式来使二者协调,以及巴特论此宗派分裂的重点。龚氏教会论的研究亦显示对教会联合的强烈关心,而且一般来说,龚氏的神学方法与其说是特别着重天主教的神学,不如说是教会联合的神学。此神学乃是属于“福音派的大公性”(evangelical Catholicity)或“大公的福音性”(Catholic evangelicity),是全教会所必须从事的,凡事要受到福音的试验,是以耶稣本人为基督教信仰的准则。

  自从在第二次梵谛冈议会中,由教宗约翰廿三世所开始的进步方向,受到教会中反对势力的挫败后,此观点对龚氏来说,他似乎已看见自己是在扮演着“圣洁的尽忠反抗”的角色。他对教会改革性的批评,是根据历史耶稣的正常优先性,与新约福音高于一切后来的传统,以及向批评的合理性与现代世界的宽大态度敞开的必要性之两大原则。这些原则描述了近来天主教神学的进步性。但龚氏激进的辩证与挑拨式的应用这些原则,使他保守派的眼中被认为是抗罗宗人士。批判他神学的人多集中在他的基督论上,因在他所著的《作一基督徒》一书中,他以纯功能性的说法来解释道成肉身教义的本体基督论,并且公然拒绝教会(不只教皇)无谬的教理。在后者的个案中,他有意地反对梵谛冈第一次第二次会议的教训,并且要求坦白承认教会在过去的教义陈述上有错误,与传统的天主教神学的原则与方法不符。由于教会为了在一九七九年调查他的作品的延长,而导致梵谛冈撤销了他为天主教神学家的教授权。

Kuyper, Abraham 凯波尔(1837-1920)

  荷兰加尔文主义神学家与政治领袖。为近代荷兰历史中之主要人物。父为改革宗教会牧师,凯氏乃在纯正信仰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时为高材生,后研究神学;毕业后不久就受封为牧师,深受加尔文派敬虔主义之影响,因而导致其接受正统之加尔文主义;三十岁时迁至阿姆斯特丹;后参与政治,被选为国会议员,藉着其宗教素养,他在政治上作了多项改革。一八八○年凯氏创立正统加尔文派“自由”大学,即不受教会与政府之控制,他本人任教授职。一八八六年率十万信徒脱离荷兰改革宗教会,成立自由教会,为荷兰第二大教会。

  凯氏于一九○○年被选为反革命党总统候选人,后被选为总理。于一九○二年解决铁路大罢工风潮,但于一九○五年剧烈选战中失势。一九○八年后依然占国会代表席位,并继续发挥政治影响力。主编《标准》报,直至死时。

  凯氏最为人所纪念的,就是他对普通恩典(common grace)神学教义的发展,以及神之国度在基督徒思想中的重要性,这都是受到毛瑞思(F. D. Maurice)著作的影响。他的社会与政治范围主权的理念,就是企图对多数主义给予理智上的正义,并促成构造上的手段对政府权力予以限制。凯氏深深感到全体主义的危险。他深爱自由,他承认事业关心与政府都能压迫弱者;因此,他见到政府的功用,并神在社会中保守神的公义。

Kyodan 日本基督教团

  (1)指日本联合教会,成立于一九四一年,是结合三十四个不同宗派,大部分是基督教抗罗宗组成的。 (2)指一九四一年被迫铲除外国领导人与影响,而在日本工作的天主教。

Kyrie Eleison 求主怜悯文

  求神怜悯的简短祷文,很早就在教会的崇拜中使用,作为执事领祷后的回应。目前天主教使用各地方言念六遍(三次求主怜悯,三次求基督怜悯),过去是九次(再加上三次求主怜悯)。

Kyrios 主

  希腊字,在七十士译本中用以指神或耶和华,在新约中用以指神或基督。